实际上,每次给菜品调味,我都是根据家里现有的调料“胡乱”搭配一通的,看起来毫无章法,这个加一点那个加一点,但基本从来没有出错过。绝大多数时候都还挺好吃的。
我向来认为,做一个菜,用了什么调料是其次,真正重要的是综合运用调味的基本原则,把手头有的调料好好利用起来。(也是这个原因,我很少去写专门的食谱,而是总结厨房里那些最基础的规律)
味觉的基本组成,无非是酸甜苦辣咸鲜基础六味。任何调味料,都可以分解为这几个元素。
咸味是基础。甜味能融合百味,使整体更和谐。酸味可以提亮味觉,起到“画龙点睛”的作用。
咸+甜+酸是我在做菜时脑子里一定会思考的一道公式。除了有些比较简单的菜,比如加点盐和酱油炒一炒就上桌的青菜外,其他的,这三种元素一般都有,我会按以下顺序问自己这些问题。
盐、生抽、老抽、各式酱油、鱼露、各种酱料、蚝油......咸味的调料无穷多,一道菜可以选择几样搭配。盐、生抽、鱼露是百搭的基础款,可以无脑和其他调料组合。
其他的、如果你担心不好把控的线种。有些专业厨师可能会用上很多香料组合出非常复杂的味道,这个我们就不学了,家常菜基本用不上。
蚝油曾经也在我的基本款清单之中,它的用途确实挺广。但由于市场上常见的蚝油大多都是勾兑产品,而且取用也甚是不便。渐渐的我就用的比较少了。家里会常备小瓶的李锦记旧庄蚝油放冰箱,做黄焖鸡、蚝油焖香菇等菜时拿出来用。
鱼露的印象是泰国或广东常用的调料,其他地区用的很少。国际上,鱼露和酱油也总是会被打上“很亚洲”的标签。但其实不止是亚洲菜,做西餐你都可以放一些。它们是跨领域非常好用的调味品。
买生抽(酱油)和鱼露,可以把预算放高一些,选择成分表上没啥乱七八糟的添加剂的为宜。
有些咸味的调料其实也带有一点甜味,例如,酱油、蚝油、甜面酱等,如果前面已经加了,那这一步要把它们计算在内,适当减少或不再添加。
白糖、冰糖、红糖、焦糖化洋葱、炒过的大葱/小葱、各类水果、饮料(如可乐)、酒类(如甜米酒、果酒)...还有一些带点甘甜的食材,比如胡萝卜玉米红薯等。
水果就是一类来源广泛、创意无限且低成本的调味料。(这个成本低倒不是说水果便宜,而是使用成本低)
甜味调料最好边加边尝,尝起来不能有非常明显的甜味——如果不是做酸甜口这一类甜味特别重的菜肴的话。
怎么顺手怎么来。可以第一步先加糖,然后再慢慢的调整咸味和甜味,直到觉得合适为止。
如果不确定,那就加加看看呗。柠檬汁/青柠汁是不容易出错的选择,它们的酸味清新,搭配起来很少会显得“用力过猛”。醋的个性稍强,根据我的经验,米醋、葡萄酒醋、雪利酒醋、白醋比香醋、陈醋好用(也看个人口味),我最常用的是米醋。有时我会组合不同的醋和其他酸,突出酸味的「层次感」。
酸味调料还有:番茄、番茄酱、酸菜泡菜酸黄瓜等腌制品、酸梅/酸梅酱、无糖酸奶等。
「让人觉得好吃,但说不出到底好在哪里」的神秘的提味效果,那么酸味调料一定一定不能加多。成品不能明显吃出酸味,有一点就够了。
以前的我有一个误区:烹饪中把鲜味看的过于重要,一个劲的给菜肴整“提鲜”的东西。
「鲜」是一个“锦上添花”的东西。如果我们划分一下等级,鲜的地位和酸接近,它属于一道附加题。
(被动),而酸需要我们刻意添加(主动)。也就是说,在你按咸+甜+酸的原则调味完,鲜味可能已经自然的融入进来了。
鸡高汤可搭配各种肉类海鲜蔬菜(最最常用&百搭),猪骨高汤也差不多都可以搭,鱼高汤虾高汤搭配海鲜类,素高汤可搭配蔬菜或肉类,牛高汤搭配牛肉或重口味的菜肴。这是我常用的搭配方式,但有时也会瞎几把搭混搭,例如用牛骨高汤去炖鸡肉,结果也还挺不错的。
说到味精,多讲两句:味精我一般会在调味很简单的情况下使用,例如用盐+白糖+味精+(胡椒粉)的组合炒一些不需要酱油上色的菜,通常是炒蔬菜。
再来说说辣。准确来说,辣是一种痛觉,和其他几味有本质上的区别。但这些都不重要,对待辣味,就一条:
促进食欲、提升味觉层次的作用。但如果你一丁点辣不沾(或者多一步嫌麻烦),就没有必要为了这点好处特地加两根辣椒。
任何时候,都不需要考虑往你的菜里加苦味的调料。如果由于某些原因,你从你的菜里吃出讨厌的苦味,先看看加糖能不能掩盖。实在不行,
当你碰到一些不认识的调料或酱料,也可以先拆分成酸甜苦辣咸鲜这六个基本元素,然后按以上方式套用。比如,新买了一瓶英式伍斯特辣酱,咋用?你就可以把它分解为酸辣甜。再比如,看着家里的黄灯笼辣椒酱快过期了,舍不得扔,如何利用?就可以分析它的主要味型是咸鲜辣。